前言:
在去年的"NIKON D3 王道を行く" 文中, 後半段的鏡頭部分因為時間關係略過, ,
這次繼續把之前未完成的部分再做一次較詳細的說明, 在14-200mm屬於一般用戶生活常使用的範圍,
不論是FF鏡鏡還是APS鏡, 廠商一般也在這個焦段間提供較多的選擇, 其中廠商總會在這個焦段間,
分成3個區間, 提供各自的恆定光圈變焦鏡頭, 這3顆所展現的性能通常也是代表廠牌目前在這個焦段技術的結晶,
用戶若以畫質優先為考量前提來選擇變焦鏡, 幾乎這3支鏡頭就是唯一的選擇. 焦段通常區分為
14-24mm, 24(28)-70mm, 70-200mm等, 而這次主要討論得是標準焦點距離的變焦鏡
FX FORMAT的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NIKON Ai AF-S Zoom Nikkor ED 28~70mm F2.8D
與DX FORMAT的AF-S DX Zoom Nikkor ED 17~55mm F2.8G 三支,
這三支分別擔負NIKON在不同時間在類似焦段的招牌, 展現廠商當時對於自家畫質的自信.
畫質除了鏡頭外, 主要還是取決於與機身的整體搭配, 但是若單純針對鏡頭而言,
一顆平衡感夠的鏡頭, 除了解像度外, 還有其他評價的部分,
鏡頭的散景, 焦外點光源的形狀, 口蝕徑, 發色, 周邊失光, 變型, 色收差, ,,, 等,
相較於底片時代, 數位時代, 一般人都有機會利用高解析度的螢幕檢視照片,
解像度的好壞似乎是第一個被注意到的部分, 即使單純討論鏡頭的解像度,
一顆所謂高解像度的鏡頭, 並不單決定於中央解像度, 由鏡頭中央到周邊是否能持續維持穩定的畫質,
才能算是一顆穩定的鏡頭, 中心解析度很高, 但是MTF 10~15~周邊急落,(日語叫: 周辺画質の流れ)
也不屬於穩定度夠的鏡頭, 尤其是FX FORMAT的鏡頭 反而重視的昰周邊畫質的穩定度,
其中MTF10-15更是辨識在解像度好壞的重要依據,
此外, 除了解像力, 上面所提到鏡頭的其他特性, 重要性不亞於解像度, 皆是辨識鏡頭性能的項目之一,
日本NIKON有一個部門叫”品質保証部門”, 就是專門在進行鏡頭評價的工作, 由試作部門做出來的鏡頭,
送到品質保証部門, 之後品質保證部門再寫報告作為鏡頭要不要發售的依據,
沒有其他單位可以反駁品質保證部門做出來的評價報告, 這個部門是由一群本身俱備鏡頭光學設計,
對於鏡頭製造過程不僅熟悉, 且在判別鏡頭的良莠有深刻修養的資深人員組成,
所重視的昰鏡頭的”平衡感” 非單一的解像力品質保證部門擋掉的鏡頭中,
其中比較有名的昰當年試作部門送來的AI AF Nikkor 28mm F1.4D,
此鏡當年在量產化前就被品質保證部門的評估報告, 評定 “性能未達期待”而中止量產, 在當時,
一顆鏡頭設計由一位技師負責擔當, 此鏡被退回後, 由本來的一位技師, 增加成四位技師,
在被退回10年後, 才通過評價而量產, 本篇雖有一部分在討論解析度(一般人較容易進行),
但畫質好壞的評價, 除了解析度外, 尚有其他必需重視的部分,
一般人對於鏡頭的評價能力, 雖不若NIKON那群”不僅自身對於鏡頭設計身懷絕技,
在鏡頭的”良莠的判斷”有深刻修養的評價人員”高超. 但是對於一般使用者,
沒有高深的光學知識, 對於製鏡技術也不了解, 雖不敢說要評價鏡頭, 但至少也可以學習如何辨識鏡頭.
而非一般認知, 規格上的大光圈與中央解像力等.
鏡頭簡述:
NIKON Ai AF-S Zoom Nikkor ED 28~70mm F2.8D(1999~2007)(以下簡稱28-70mm)
跨越底片與數位兩個時代, 到現在仍是許多NIKON用戶防潮箱內不可缺的鏡頭,
幾乎是NIKON用戶在標準焦段若以畫質為主, 有機會優先選擇的鏡頭, 在數位相機上 “直覺感受”上雖非如
17~55mm F2.8G般銳利, 發色較24-70mm, 17-55mm 淡雅, 散景自然,柔美,
在當時, 解析度, 發色, 散景, 對焦速度, 手感, 都能兼顧且也都同時有水準以上的表現, 屬於平衡感頗佳的鏡頭,
相較於新一代的超音波馬達, 舊款的超音波馬達, 對焦慣性較明顯, (可感受到馬達在鏡身內動作的力道),
聲音略大, 合焦反應較新鏡慢, 且大光圈時有紫邊的現象產生.
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2008~) (以下簡稱24-70mm)
針對FF DSLR 發表而隨之發售鏡頭, 當然在適性上與新一代的FF的最佳化調教下,
是目前NIKON能夠提供24-70mm焦段間的主要鏡頭,
與NIKON Ai AF-S Zoom Nikkor ED 28~70mm F2.8D相同點雖同樣是FF鏡,
但是前一代的28-70mm橫跨底片與數位兩個時代, 底片時代著重的部分似乎不全在解像力,
與一般常用底片搭配下產生的色澤亦是當時製造鏡頭時重視的部分,
在MTF數據, 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 比前一代的
NIKON Ai AF-S Zoom Nikkor ED 28~70mm F2.8D在廣角端解像度的數據表現好,
實際使用的感覺是兩者在中心解像度的差異不大,就如當初期待的,
由畫面中心到周邊的解像度仍維持在可以接受的範圍內,
與NIKON Ai AF-S Zoom Nikkor ED 28~70mm F2.8D比較大的差異出現在MTF 10-12以後,
但不分APS機種或FF機種, 另人印象深刻的, 反而是在紫邊抑制方面,
同樣的相機設定, 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發色較
NIKON Ai AF-S Zoom Nikkor ED 28~70mm F2.8D濃郁.
對焦性能方面, 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新一代的對焦馬達, 搭配新研發的對焦系統,
或許比較能感受到拍攝的節奏的改變, 與AF-S DX Zoom Nikkor ED 17~55mm F2.8G 最大的差異在,
紫邊的改善, 防塵防滴性的提升,對焦速度的感受上則無太大的差異.
雖然一開始看到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的感覺不若
NIKON Ai AF-S Zoom Nikkor ED 28~70mm F2.8D在外觀上那樣搶眼,
AF-S NIKKOR 24-70mm F2.8G ED鏡身變細, 變焦環的橡膠寬度變寬,
變焦阻尼也不若AF-S DX Zoom Nikkor ED 17~55mm F2.8G般緊,
這一段時間使用下來, 反而覺得頗為順手, 且第一隻NIKON宣稱具有與D3同等的防塵防滴規格的鏡頭,
整體畫質面與性能面也在滿意的範圍內, 因此開始接受他”瘦身成功”的事實.
AF-S DX Zoom Nikkor ED 17~55mm F2.8G(2003~)(以下簡稱17-55mm)
這顆鏡頭在APS機種上扮演類似28-70mm的角色, 是NIKON針對在DX格式上,
研發的數位專用鏡頭, 在當家旗艦D2X 仍以APS-C規格為主時, 針對APS-C *1.5的特性,
在鏡頭中央到MTF 10-12間, 應付高畫素密度, 研發的鏡頭, 在D2X上不外乎給人, 對焦安靜,
迅速的感受, 光圈全開時, 成像銳利, 此外, 此鏡發色較28-70mm鮮豔, 特別是紅色系,
但是紫邊, 廣角變形略顯明顯, 不過, 若一機一鏡, 除了畫質外, 若講究對焦速度與對焦反應,
考慮一般使用的焦段, 光圈大小, 幾乎是使用D2X時的KIT鏡,
鏡頭外觀綜合比較
這張圖可以看到, 在焦段標示方面, 24-70mm與其他兩支不同, 在變焦環下方,
而28-70mm與17-55mm皆在變焦環前方, 此外, 在金牌的標示位置也略有不同,
24-70mm改到變焦環與對焦環間, 其餘兩支則在對焦環上方, 另外在金牌標示的內容格式也略有不同,
就不贅述, 體積方面, 24-70mm的變焦還橡膠部分比其他兩支寬, 但是鏡身變得比較細,
改善之前17-55mm變焦還細且緊的缺點,
而28-70mm則介於兩者之間, 由於鏡身較粗壯, 在整體的握感比較紮實, 但是對焦環的空隙外露,
防塵防低性就降低了,
28-70mm因為是D鏡, 可以在手動機上使用, 也是至今仍受到歡迎的原因, 上圖昰還算是圓形的F2.8光圈
28-70mm的遮光罩式卡榫式 沒有24-70mm, 17-55mm, “按鈕”,
卡榫式的遮光罩可能會有日久鬆脫的問題, 但是按鈕式的遮光罩, 卻可能會有側背時,
遮光罩按鈕觸碰到身體或包包時掉落的問題,
3者的相對遮光罩大小, 左到右分別為24-70mm, 28-70mm, 17-55mm
上方的規格表內, 可以發現在最大口徑依然是28-70mm最大, 加上大型蓮花罩的視覺效果,
難免讓人對於他壯碩體格所產生的氣勢, 希望在新一代的後繼鏡頭上延續,
不過在一些プロ(pro)等級的要望下, 讓他們能夠在衝鋒陷陣的採訪環境下,
鏡頭除了要維持良好的畫質外, 輕量化與體積精簡亦有助於攜帶時的便利,
在瘦身的潮流中, 24-70mm減輕了35g, 不過仍比17-55mm重, 相較於FF鏡頭,
DX鏡仍繼續維持體積小與重量輕的DX特質, 最短對焦距離也大幅縮短到0.38M,
使得可以24-70mm可應用的範圍更為廣泛, 至於在鏡片構成中, 24-70mm比28-70mm多加一片ED鏡片,
是否昰造成NIKON兩顆新鏡, 紫邊被大量抑制的主因, 而同樣有3片ED鏡片的17-55mm在使用的過程中,
出現紫邊並非新鮮事, 此外14-24mm亦只含両枚ED鏡片, 一樣有不錯的紫邊抑制表現,
是機身的關係(倍率色收差抑制)或是鏡頭本身的特性, 之後會說明, 在鏡片排列上,
24-70mm的最後一塊鏡片, 比其他兩支更靠近機身且密封, 與17-55mm,
28-70mm的最末鏡片仍留有空隙不同, 更有助於防塵防低性的提升.
由於在某些情況下, 球面鏡片會有”收差”(Aberration)的問題,
光線無法集中於一點, 造成解像力下降的問題, 利用非球面鏡片具有高度收差補正的功能做矯正,
註:
收差(Aberration)(5種)
鏡頭的理想成像必須滿足以下3點:
1, 從一點發出來的光線, 在像面上也集中於一點,
2, 物體平面與光軸垂直時, 像面也應與光軸垂直,
3, 物體與像的形狀類似,
當以上3點其中有一點無法滿足時, 就會產生色差的問題.
德國的L. Von SEIDEL在1856年時, 針對鏡頭的結像性能做出的結論, 簡單的說, 在”單色光”的情況下,
鏡頭有5種收差, 非點收差, 球面收差, 像面彎曲, 歪曲, コマ收差,(彗星像差)
色收差(chromatic aberration)(2種)
而在”非單色光”的情況下, 則會產生兩種色收差, 分別為軸上色收差與倍率色收差,
D3的EXPEED就是特別針對倍率色收差,
以下是NIKON官網的圖片, 可以比較清楚了解有沒有倍率色收差補正的差異,
NIKON 新一代的鏡頭幾乎都有ED(低色散)鏡片, 目的就是要消除紫邊的問題,
但是以前以在底片機上使用為主的老鏡, 用戶在使用底片時, 不見得有把照片放大到一比一的習慣,
且當時ED鏡片技術尚未普及, 目前一般用戶都有機會在高解析度的螢幕上修改照片,
以前看不到的鏡頭特性變得一目瞭然, 為了支援以前的老鏡, D3在機身搭載倍率色收差補正的功能,
為了就是彌補老鏡沒有ED鏡片容易產生倍率色收差的問題, 目前新發表的NIKON 24-70
與 14-24不僅鏡頭本身已搭載ED鏡片, 若再加上機身的倍率色收差功能, 在雙重抑制下,
大幅降低色收差(紫邊是其中一項)的產生,
綜合上的收差與色收差, 共有7(5+2)種情形會影響成像品質, 在現階段無法完全消除收差的問題,
不過目前的做法是, 分別利用ED鏡片或非球面鏡片(NIKON的非球面鏡片有3種),
玻璃的成分與鏡頭的配列可以減輕收差的問題,
色收差測試(軸上色收差(紫邊, CHROMATIC ABERRATION)與倍率色收差抑制)
這個測試, 取鏡頭的24mm, 28mm, 35mm, 50mm, 70mm,
觀察在光圈F2.8, F4.0, F5.6, F8.0, F11, F16紫邊情形.
分別在D3與D2X上進行. 在”無倍率色收差功能”的D2X上測試,
可以了解24-70mm, 28-70mm”鏡頭本身”分別在紫邊的抑制效果,
在D3上測試, 加上倍率色收差功能後, 原本會產生色收差的鏡頭可以被抑制到何種程度.
紫邊一般容易出現在光圈全開時, 先來看看17-55mm, 28-70mm, 24-70mm這3支鏡頭,
在D2X上, 各焦段光圈下, 紫邊的發生情形,
ON D2X(17-55mm)
相機設定:
RAW+JPG FINE, L SIZE, A MODE, WB: 晴天, Multi pattern測光,
D2X MODE III, CAPTURE NX(NEF)轉檔, 100%裁圖.
照片原則上選白色部位較容易辨識紫邊的部分,
书签